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

- 聯系邦巨 -
廣州邦巨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020-84295856
咨詢郵箱:ben.xiong@youranfp.cn
公司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捷順路9號1棟1411號
夏布-內衣T恤衛衣服裝梭織針織面料知識大全-邦巨紡織
夏布--用苧麻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
苧麻是制作夏布的主要原料。
苧麻是我國特產,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九十。苧麻纖維中間有溝狀空腔,管壁多孔隙,因而透氣性比棉纖維高三倍左右,同時苧麻纖維含有叮嚀、嘧啶、嘌呤等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適宜紡織各類衛生保健用品,被公認為“天然纖維之王”。
江西是中國苧麻四大主要產區之一,苧麻種植加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經開始從事苧麻耕種和使用手工織布。
夏布的歷史淵源
《詩經》:“東門之地,可以漚苧。”說明周代已經以自然發酵方法加工麻料。《周禮地官司徒下篇》:“凡葛征徽草貢之材于澤農,以當邦賦之政令”。鄭玄注:“草貢山澤頃之屬可緝績者。”苧麻列于被徵之例。《史記.越世家》:越王勾踐為雪會稽之恥,“身自耕作,夫人自織”,《越強書》:“葛麻山者,勾踐點,種葛麻”“葛麻山之首無草木”,“種麻以為弓弦”。越女織葛麻布“弱于羅兮輕霏霏”獻吳王。《淮南子.原道訓》:“于越生葛桸、紵麻”。《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不歲種也”苧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不需每年重新栽種。三國已經認識了苧麻特性,有了種麻經驗。陶淵明《雜詩》:“御冬足大布,粗細以應陽。”冬天粗夏布衣服可以御寒,夏天細夏布衣服可以散熱。南北朝“亦有夜浣紗而且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說明當時的手工麻紡織業較為發達,技術也較為先進。唐代時,夏布既剛又柔、色澤誘人,“嫩白勻凈,通行四方,商賈幅輳”。被列為貢品。北宋《元豐九域志》也記載有進貢朝廷的精品苧布。宋代黃庭堅《上大蒙籠》詩:“清風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色有青黃兩樣。”《明太祖實錄》:“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罰。”清代黃原裕《種苧麻法》:“豫章織績苧布工細甲天下”。據史載“古者先布以苧始,棉花至無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苧,上自端冕,下訖草服。”說明苧麻自古以來就是廣大人民主要衣著原料。
三國時吳國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書中記苧麻“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不歲種也,是說苧麻的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不需要每年重新栽種。這時苧麻的特性就已為人們所認識,積累了種麻經驗。
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雜詩》云:“御冬足大布,粗細以應陽。”意思是冬天有粗布衣服御寒就滿足了,夏天有粗布衣就可以遮遮太陽。可見早在東晉就有夏布生產。
南北朝的南朝,江西的手工業取得更大的進步,桑麻紡織業得發展。麻紡織技術也很先進,“亦有夜浣紗而且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
唐宋以來,江西是全國重要和苧麻產地,品種資源十分豐富。紡織品以麻、葛為主,夏布生產很發達。北宋《元豐九域志》記載當時江西進貢朝廷精品苧布的有袁州、筠州等五處。其時,宜豐等地的白苧布不僅數量大,且質量好,譽滿京華。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上大蒙籠》詩云:“清風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苧麻)“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色有青黃兩樣。”明清時期,苧麻的種植已遍及江西各府縣廣大農村,夏布產量增多,質量精良,逐漸形成了萬載、宜黃、宜豐等夏布生產和貿易中心,產品遠銷國內外。
苧麻耕作簡便、產量高、效益好。每年于五、七、十月收剝三次。五月收的春麻質量最佳,可織精細嫩白夏布。十月收的秋麻質量較差,只能織粗夏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罰。”(《明太祖實錄》)不種的每年要罰交麻布一匹。
民國年間,夏布、苧麻生產,不斷增長。據宜春、宜豐各地文獻統計:民國23年種苧11525畝,總產4909擔;民國26年種苧12800畝(宜豐50畝),總產15649擔,民國30年總產16600擔。
宜豐夏布,一向生產粗、細、漂白夏布三種,多產于石市、芳溪一帶。民國初年,宜豐“夏布歲出六千六百匹有奇”。民國25年《江西年鑒》載:宜豐年產夏布3.2萬匹,銷外縣2.5萬匹。那時一匹,有長36、70、72、80尺,寬1.6,1.7,1.8,1.9尺四種規格。有六百扣、八百扣、一千二百扣三種。宜豐夏布紗質細軟,經緯成宜,邊縮平整、編織均勻,色澤清秀,不起皺折、不變形。“柔軟滑潤,平如水鏡,輕如羅綃,嫩白勻凈。”花色品種多,有本色、漂白、染色、印花;有細色、中色、粗色,有上等、中等、下等,能適應多方面的需要。
“夏布,在蝙蝠黑暗的撞擊中展開一個黃昏/夏布,像一些隱秘的低語流傳在東鄉低矮的屋檐/夏布像東鄉一樣陳舊、衰老和耽于沉睡/地勢高峻的東鄉/籠罩在一床被米湯漿洗得發硬的夏布蚊帳里。”
這里所說的東鄉,是指的瀏陽高坪一帶。
據地方志記載,以苧麻、大麻為原料的瀏陽夏布,曾以“織工精巧、質地特別細膩稱雄于世,明代即被列為朝廷貢品,歷來有杭州紡綢換瀏陽夏布之說,清中葉已負盛名”;更有記載:“苧布,一名夏布……瀏陽、湘鄉、攸縣、茶陵皆出苧布,世稱瀏陽最佳。”當時,市場上一些弱勢產品為找銷路打起了假冒的歪主意,江西所產麻布“托為瀏陽夏布”即是其中一宗。譚嗣同在《瀏陽麻利志》中稱瀏陽夏布“戰天下之商務而未嘗遇敵”的從容與自信,可以找到許多歷史注腳,如《中國實業志》所載“明末清初,瀏陽夏布暢銷各埠年可銷萬筒(18萬匹)”的盛況;“清咸豐年間,山東‘謙益祥’在瀏陽設莊收購夏布,年均7萬余匹”的營銷個案。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承載著民間精湛紡織技藝和中國農耕文化特質的瀏陽夏布,開始遠渡重洋,銷往日本、朝鮮、南洋等地。
苧麻是一種優質高產的纖維作物,它的纖維長度為棉花的6-10倍,拉比棉花大六到七倍。且吸水塊干、易散熱,制成麻布,易洗易干,透氣通風,穿著涼爽舒適。同時又適宜與羊毛、棉花、化纖混紡,制成麻滌綸、麻睛綸等,美觀耐用,即是理想的夏秋季衣料,又是工業的重要原料。麻混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很走俏,享有獨特的地位。在歐美各國,麻制品衣料是高檔商品。在日本,麻紡織品比棉紡織品價格高好幾倍。夏布的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夏布的粗細規格以“升”表示,即在規定的布幅(約1.5市尺)內每80根紗稱為1升,約為每毫米1.6根紗。在周代還規定了各種粗細夏布的不同用途:7~9升的粗苧布供奴隸、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裝布用;10~14升為一般平民穿用,是大眾化的衣料;15升以上細如絲綢,為高貴品種,僅供貴族享用;最精細者達30升,供王公、貴族制帽用。這種帽稱麻冕。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夏布為21~23升,經測定經密37.1根/厘米、緯密43.6根/厘米,平紋組織,布幅20厘米,重量僅43克/米2。夏布依其粗細程度曾有各種不同名稱,其中最細者可與絲綢媲美。江西貴溪龍虎山崖墓中發掘的大批殉葬出土文物中,其中N1N11墓中發掘的苧麻印花布,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是目前我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苧麻印花布,其精細如絲綢。由于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所以,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被國家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錄。
夏布的經濟價值
夏布有"天然纖維之王"“中國草”的美稱。夏布用途廣泛,可作高檔的服裝、床上用品、褥墊、墻布、門簾、工藝美術品面料。夏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夏布所具有清汗離體、透氣散熱、挺爽涼快、天然抗菌的優越性、自然獨特的肌理效果、地域民族的風格特征是別的纖維無法比擬的。夏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觀的改變,崇尚綠色自然、反璞歸真意識提高,已經被海內外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由于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生產力低下,所以,夏布生產到今天為止,其精細程度只能達到一般細布水平。
夏布的文化價值
20世紀以來,在工業紡織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夏布這種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傳統手工技藝正瀕臨失傳。1999年1月29日下午2時30分,溫家寶總理一行考察了傳統產品夏布生產全部織造流程,他被古老的傳統工藝深深吸引,他說:“夏布是粗放型經濟,向韓國、日本、墨西哥提供原料,出口依賴性太強,市場太小,難以承受市場風波的沖擊。只有依靠科技,進行深加工,使其增值。同時要擴大出口市場和國內市場,夏布要走出單一的,依賴性的,粗放型盲區,重視夏布昔日輝煌”。
今天,紡織業雖已高度發達,但夏布作為蚊帳布、托肩布、漁業工業用布等,仍然具有廣泛的用途。
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