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

- 聯系邦巨 -
廣州邦巨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020-84295856
咨詢郵箱:ben.xiong@youranfp.cn
公司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捷順路9號1棟1411號
環保-內衣T恤衛衣服裝梭織針織面料知識大全-邦巨紡織
保護環境(Protecttheenvironment)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是由于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于嚴重,首先引起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產生的,利用國家法律法規和輿論宣傳而使全社會重視和處理污染問題。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了一本名為《寂靜的春天》的書,書中闡釋了農藥殺蟲劑DDT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作用,由于該書的警示,美國政府開始對劇毒殺蟲劑問題進行調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各州也相繼通過禁止生產和使用劇毒殺蟲劑的法律。由于此事,該書被認為是20世紀環境生態學的標志性起點。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聯合國發起,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是環境保護事業正式引起世界各國政府重視的開端。中國政府也參加了這個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也是從1972年開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廳水庫保護辦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廢處理辦公室共同研究處理位于官廳水庫畔屬于河北省的沙城農藥廠污染官廳水庫問題,導致中國頒布法律正式規定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和使用DDT。
1973年成立國家建委下設的環境保護辦公室,后來改為由國務院直屬的部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2008年“兩會”后,環保總局升格為“環保部”。并對全國的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的監督管理。
各省(市、區)也相繼成立了環境保護局(廳)。并設立環保舉報熱線12369和網上12369中心,接受群眾舉報環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主要職責是執行各級議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勵開發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以控制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環保概念內容范圍環保的概念定義環保概念
環保是環境保護的簡稱。
環保的定義:環境保護是利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解決各種問題,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一切人類活動的總稱。
包括,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求保持和發展生態平衡,擴大有用自然資源的再生產,保證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protection)涉及的范圍廣、綜合性強,它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還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
環境保護它應該包含至少三個層面的意思:
第一: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防止自然環境的惡化。包括:對青山、綠水、藍天、大海的保護。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采(礦)濫伐(樹)、不能亂排(污水)亂放(污氣)、不能過度放牧、不能過度開荒、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能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等等。這個層面屬于宏觀的,主要依靠各級政府行使自己的職能、進行調控,才能夠解決。
第二:對人類居住、生活環境的保護,使之更適合人類工作和勞動的需要。這就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學、衛生、健康、綠色的要求。這個層面屬于微觀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覺行動,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規作保證,依靠社區的組織教育來引導,要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齊抓共管,才能解決。
第三:對地球生物的保護,物種的保全,植物植被的養護,動物的回歸,生物多樣性,轉基因的合理、慎用,瀕臨滅絕生物的特別、特殊保護,滅絕物種的恢復,棲息地的擴大,人類與生物的和諧共處,不欺負其他物種等等。
這3個層面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側重而又統一的。3者并不矛盾、更不對立。
作為公民來說,我們對于居住、生活環境的保護,就是間接或直接地保護了自然環境;我們破壞了居住、生活的環境,就會直接或間接地破壞自然環境。
作為政府來說,既要著眼于宏觀的保護,又要從微觀入手,發動群眾、教育群眾,使環境保護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環境保護”這一術語被廣泛的采用。如前蘇聯將“自然保護”這儀傳統用語逐漸改為“環境保護”;中國在1956年提出了“綜合利用”工業廢物方針,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三廢”處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念,到20世紀70年代改用“環境保護”這一比較科學的概念。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環境保護的內容包括保護自然環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兩個方面。也就是說,要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的利用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掌握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計劃的保護環境,恢復生態,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我國重視環保還比較晚,現在各級政府的重視程度還有差距,能夠稱得上環保政府的并不多見。所以談環保市民還為時過早。1.環境的基本概念在環境科學領域,環境的含義是:以人類社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的總體。按照這一定義,環境包括了已經為人類所認識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它既包括未經人類改造過的眾多自然要素,如陽光、空氣、陸地、天然水體、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經過人類改造過和創造出的事物,如水庫、農田、園林、村落、城市、工廠、港口、公路、鐵路等等。它既包括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這些要素構成的系統及其所呈現的狀態和相互關系。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概念也在變化。以前人們往往把環境僅僅看作單個物理要素的簡單組合,而忽視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進入七十年代以來,人類對環境的認識發生了一次飛躍,人類開始認識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中的各個組分和各種反應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對一個方面有利的行動,可能會給其它方面引起意想不到的損害。2.環境要素和環境質量(1)環境要素
構成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各異而又服從總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稱為環境要素,也叫環境基質。環境要素分自然環境要素和社會環境要素。目前研究較多的是自然環境要素,故環境要素通常是指自然環境要素,包括水、大氣、生物、土壤、巖石、陽光等等。環境要素組成環境結構單元,環境結構單元又組成環境系統,例如由水組成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體,地球上的全部水體又組成水圈(水環境整體);由土壤組成農田、草地和林地等,由巖石組成巖體,全部巖石和土壤構成巖石圈或稱土壤-巖石圈;由生物體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構成生物圈。
環境要素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屬性,這些屬性決定了各個環境要素間的聯系和作用的性質,是人們認識環境、改造環境的基本依據。在這些屬性中,最重要的是:
①最差限制律
整體環境的質量不是由環境諸要素的平均狀態決定,而是受環境諸要素中那個與最優狀態差距最大的要素的控制。這就是說,環境質量的好壞,取決于諸要素中處于"最差狀態"的那個要素,而不能夠因其它要素處于優良狀態得到彌補。因此,環境要素之間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②環境整體大于諸要素之和
一處環境所表現出的性質,不等于組成該環境的各個要素性質之和,而是比這種"和"豐富得多,復雜得多。環境諸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環境的總體效應,這種總體效應是個體效應基礎上的質的飛躍。
③相互依賴性
環境諸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首先,環境諸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制約關系,是通過能量流,即能量在各要素之間的傳遞,或能量形式在各要素之間的轉換實現的。再其次,通過物質循環,即物質在環境要素間的傳遞和轉化,環境要素相互聯系在一起。
(2)環境質量
所謂環境質量,一般是指,一處具體環境的總體或某些要素,對于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會發展的適宜程度,是反映人群對環境要求的,對環境狀況的一種描述。環境質量通常要通過選擇一定的指標(環境指標)并對其量化來表達。自然災害、資源利用、廢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規模和文化狀態都會改變或影響一個區域的環境質量。
環境保護又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其內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噪聲、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噪聲,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于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并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環保內容范圍包括地球保護、太空宇宙的保護,生存環境的保持維護。陸地(地形、地貌等)、大氣、水、生物(人類自身,森林-植物,動物等)、陽光,自然的、人工外部世界總體。自然、文化遺產。
水凈,氣清,碳低,效高環境成本環境成本又稱環境降級成本,是指由于經濟活動造成環境污染而使環境服務功能質量下降的代價。
環境降級成本分為環境保護支出和環境退化成本,環境保護支出指為保護環境而實際支付的價值,環境退化成本指環境污染損失的價值和為保護環境應該支付的價值。自然環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間和生態效能,具有長期、多次使用的特征,也類似于固定資產使用特征。這樣,由經濟活動的污染造成環境質量下降的代價即環境降級成本,也就具有“固定資產折舊”的性質。大地的治理與保護對大地的環保之所以把治理放在前面,保護放在后面,是因為陸地已經有污染,所以欲強調治理同時保護。對已污染的大地(土地,山巒,陸架)強化治理,恢復本源大氣的治理與保護限制,減少排放,凈化大氣,用自然+人工的方法水治理-水處理由于社會生產、生活與水密切相關,水饑、水荒、水枯、水污的纏擾,做為“水”的關鍵點,“水處理”是水家族最最重要的急所重點,因此,水處理領域涉及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應用。有超過“自然水”的趨勢。
水處理方法有:(一)沉淀物過濾法、(二)硬水軟化法、(三)活性炭吸附法、(四)去離子法、(五)逆滲透法、反滲透法;(六)超過濾法、(七)蒸餾法、(八)紫外線消毒法、(九)生物化學法等,及最新穎的(十)正向滲透法,自然凈化方法的人類新創造。
自然化的“正向滲透法”減少二次、三次污染,耗能,升溫希望的未來。促進環境水成本的負增長。環保在中國【中文名】保護者
【英文名】PROTECTOR
【簡介】以當今環保為己任,在中國進行環保宣傳,保護者環保推薦大家使用新型環保節能材料為主,以舉辦活動宣傳,推銷環保產品來保護我們的地球。環保起因瘋牛病、|SARS|、禽流感,為什么這些家禽一下子成了人類的敵人?
一直與人類相安無事的動物,為什么近年來身上攜帶的病毒頻頻入侵人類的生存領域?除了世界人口的極端增長外,是否還與人類無休止的占有欲望有關;對生物圈處于極度脆弱;對野生動物的特殊食用嗜好使人類與動物處于零距離接觸中;環境污染造成大量動物的病毒變種……
國際著名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說:除非我們擴展到宇宙空間去,我并不認為人類可以生存到下一個一千年。有太多的意外事件會降臨到我們這個孤立的有生命生存的行星上。甲型H1N1流感是否是意外事件之一?霍金說他是樂觀的,“我們一定會到其他星球上去”。
但我們卻樂觀不起來。如果人類沒有學會敬畏自然,那么,糟蹋一個地球,未必不會糟蹋另一個星球。
國際君友會在其環保刊物中闡明,宇宙間大乾坤與人心小乾坤息息相關。期待生活平安,人人要提升愛心、力行環保疼惜地球;切莫只關心自我處境,忽視環境受破壞。地球環境被破壞,導致氣候異常、糧食減產,這就是「眾生共業」。如何改變共業?要從改變人心做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轉惡為善,才能遠離災難。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共10億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御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化肥和農藥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全人類。
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都將被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據預計,1990-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我們特別應當采用經濟鼓勵手段,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于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藥品的分子歸于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于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于消失,甚至會引起瘟疫。
四、森林面積的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在1980-1990年,世界上有1.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東南亞國家就再也見不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于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作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那些重金屬、那些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于整個食物鏈中,并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癥,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將達21個,大城市里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這些大城市的無序擴大也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于過度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饑餓的威脅。集中存在于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使常常很脆弱的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里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有毒氣體主要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兩個極地的上空仍再次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到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如何環境保護1.空調冬18夏26度全國節電上億度
冬季的空調溫度調至18度或以下。如您感覺有些寒冷可以多加件衣服,如此簡單的舉措就可以節約電力,從而減少燃煤發電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緩氣候變暖。
夏季的空調溫度調至26度或以上。大城市的空調負荷約占盛夏最大供電負荷的40%-50%,將空調的溫度從22-24℃提高到26-28℃,可以降低10%-15%的電力負荷,減少4-6億度以上的耗電量。
人在夏天出些汗是有利于健康的,能增強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功能并促進自身免疫。
2.燈泡換成節能燈用電能省近八成
家中的普通燈泡換為節能燈泡,并且要購買經過“國家節能產品認證”的產品,您可以通過是否印有“節”字標志來判斷。在相同光通量條件下,節能燈比白熾燈可節約電能80%,用于購買節能燈的費用,在(8~10)個月的電費節余中就可以收回。
3.、垃圾分類不亂扔回收利用好再生
在垃圾中,約50%是生物性有機物,約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價值。2000年,中國產生的六大可回收的廢物量分別為:廢鋼鐵4150至4300萬噸、廢有色金屬100至120萬噸、廢橡膠85至92萬噸、廢塑料230至250萬噸、廢玻璃1040萬噸、廢紙1000至1500萬噸。目前我國每年可利用而未得到利用的廢棄物的價值達250億元,約有300萬噸廢鋼鐵、600萬噸廢紙未得到回收利用。廢塑料的回收率不到3%,橡膠的回收率為31%。僅每年扔掉的60多億只廢干電池就含7萬多噸鋅、10萬噸二氧化錳。
4.不用電器斷電源節電10%能看見
家庭和辦公室內的各種電器,如電視、電腦等,請在不使用時關掉電源。在待機狀態下,電視機每小時平均耗電量8.07焦耳,空調3.47焦耳,顯示器7.69焦耳,PC主機35.07焦耳,抽油煙機6.06焦耳。關掉電源這一小小的舉動既可以幫您節省電費,又能保護環境。
環保的急迫性:
1.從喝純凈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我們并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1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占用1819,生活污水占據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占全年約2/3,水質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2.“環保風暴”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刮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于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占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里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4%,江蘇大概為15%。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5%,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于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里,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于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云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干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準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里,國內制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后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里,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里,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后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于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準,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后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棱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于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回旋余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后崛起的一個后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后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愿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后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制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環保紀念日國際濕地日
2月2日為國際濕地日。根據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RAMSAR)簽定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濕地是指“長久或暫時性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禽類的生息和遷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做出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決議提請各國政府根據各自的國情,在這一天開展一些具體的活動,以提高公眾意識。從1994年開始,我國政府把“中國水周”的時間改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使宣傳活動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題。
世界氣象日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地球日
1969年美國威斯康星州參議員蓋洛德納爾遜提議,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的講演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將納爾遜的提議擴展為在全美舉辦大規模的社區環保活動,并選定1970年4月22日為第一個“地球日”。當天,美國有2000多萬人,包括國會議員、各階層人士,參加了這次規模盛大的環保活動。在全國各地,人們高呼著保護環境的口號,在街頭和校園,游行、集會、演講和宣傳。隨后影響日漸擴大并超出美國國界,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最終形成為世界性的環境保護運動。4月22日也日漸成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環保活動。
世界無煙日
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把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以提醒人們重視香煙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世界環境日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各國環境保護運動的深入,環境問題已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一些跨越國界的環境問題頻繁出現,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步進入國際社會生活。1972年6月5~16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來自113個國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間人士就世界當代環境問題以及保護全球環境戰略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制定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和109條建議的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提出了7個共同觀點和26項共同原則,以鼓舞和指導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并建議將此次大會的開幕日定為“世界環境日”。1972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根據當年的世界主要環境問題及環境熱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聯合國系統和各國政府每年都在這一天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重要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時發表《環境現狀的年度報告書》,召開表彰“全球500佳”國際會議。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由于日益嚴重的全球荒漠化問題不斷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從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個南斯拉夫嬰兒的誕生為標志,世界人口突破50億。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1987年9月16日,46個國家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署了《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開始采取保護臭氧層的具體行動。聯合國設立這一紀念日旨在喚起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意識,并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保護地球環境和人類的健康。
世界動物日
意大利傳教士圣·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導在10月4日“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為了紀念他,人們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
世界糧食日
全世界的糧食正隨著人口的飛速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供不應求。從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為“世界糧食日”。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公約》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為紀念這一有意義的日子,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01年5月17日,根據第55屆聯合國大會第201號決議,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改為每年5月22日。環保的法律1979年我國通過了第一部環境保護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形成了環境保護法律體系。1973年我國的第一個環境標準——《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誕生。截至1998年底,中國歷年來共發布國家環境標準412項,現行的有361項,其中環境質量標準10項,污染物排放標準80項,環境監測方法標準230項,環境標準樣品標準29項,環境基礎標準12項,歷年共發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標準(即環境行業標準)34項。與此同時到1998年,中國共頒布了環境保護法律6部、與環境相關的資源法律9部、環境保護行政法規34件、環境保護部門規章90多件、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900余件、環境保護軍事法規6件,締結和參加了國際環境公約37項,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為適應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客觀需要,1995年和199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分別通過了關于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決定。1997年3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增加了有關“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規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污染者付費;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依靠群眾保護環境。2002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頒布,為項目的決策、項目的選址、產品方向、建設計劃和規模以及建成后的環境監測和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著名環保機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簡稱UNEP))成立于1973年,總部設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是全球僅有的兩個將總部設在發展中國家的聯合國機構之一。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專門機構成員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均可加入環境署,到2009年,已有100多個國家參加其活動。在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全球環境狀況及世界可持續發展前景愈加深切關注的21世紀,環境署受到越來越高度的重視,并且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中華環保聯合會
中華環保聯合會(All-ChinaEnvironmentFederation,英文縮寫為ACEF。)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注冊,國家環保總局主管,由熱心環保事業的人士、企業、事業單位自愿結成的、非營利性的、全國性的社會組織。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宗旨是圍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實現國家環境與發展的目標,圍繞維護公眾和社會環境權益,充分體現中華環保聯合會“大中華、大環境、大聯合”的組織優勢,發揮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中國環境事業發展,推動全人類環境事業的進步。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成立于1993年(前身為1984年成立的中國環境保護工業協會),是由在中國境內登記注冊的從事環境保護產業的科研、設計、生產、流通和服務單位以及中國境內從事環境保護產業的行業專家自愿組成的社會團體,是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的全國性、行業性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共有團體會員46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環保產業協會),單位會員超過1100家,并通過省市協會聯系著上萬家企業。
環保中國產業聯盟
環保中國產業聯盟(英文縮寫:EPCIU):簡稱環保中國,是致力推進“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非法人、活動性、學術性民間組織。聯盟由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主流媒體、領袖企業共同發起,并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大力支持。聯盟宗旨:環保使世界更加美好。加速中國環保事業產業化發展,打造成熟環保產業鏈,整合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環保企業、主流媒體等各方資源,促進環保產業上、中、下游企業有效融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英文名稱為:ChinaEnvironmentalCulturePromotionAssociation,英文縮寫:CECPA)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是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跨地區、跨部門、非盈利性質的全國性環境文化組織。該會由社會各界專家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新聞工作者、宣傳教育工作者、企業家及社會知名人士等自愿加盟組成。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英文名稱:ChineseSocietyForEnvironmentalSciences;英文縮寫:CSES)于1978年5月批準成立,是中國國內成立最早、專門從事環境保護事業的非盈利全國性非政府科技社團組織,是中國科協所屬的全國一級學會,具有跨部門、跨行業、橫向聯系廣泛的優勢和特點。業務主管單位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保新概念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地球環境的惡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于是,環境保護日漸得到了各國的重視。但是,由于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與經濟發展、社會問題有著比較難協調的沖突,因此,近年來,對于環境保護概念的理解也日趨新穎和合理。
環境保護就是通過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措施,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還要依據人類的意愿,保護和改善環境,使它更好地適合于人類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壞環境并危及人類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環境保護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身心的健康,防止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變異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以及保護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的恢復和擴大再生產,以利于人類生命活動。
當然,環境保護還必須考慮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只有互相之間協調發展,才是新時代的環境保護新概念。
環境保護工作的好壞,直接與國家的安定有關,對保障社會勞動力再生產免遭破壞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人類對環境認識的深入,環境是資源的觀點,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空氣、水、土壤、礦產資源等,都是社會的自然財富和發展生產的物質基礎,構成了生產力的要素。由于空氣污染嚴重,國外曾有空氣罐頭出售;由于水體污染、氣候變化、地下水抽取過度,世界許多地方出現水荒;由于人口猛增、濫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匱乏等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不保護環境,不保護環境資源,就會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也關系到國民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下去。
工業發達國家在本世紀初,只注意發展經濟,不顧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作代價去謀求經濟的發展。當污染形成公害,引起廣大人民的強烈反對并影響到經濟的順利發展時,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貴的代價。被后人稱之為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這種發展方式,不但使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甚至會破壞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人類不按照環境科學規律辦事,肆意破壞生態環境,也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統計資料表明:云南省1950年森林覆蓋率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災害。由于亂砍濫伐等破壞,到1980年森林覆蓋率僅為24.9%,影響了對氣候的調節作用,1950~1980年間竟發生了11次災害,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環。這是環境給予人類的報復。環保宣傳例句1、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2、保護環境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3、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4、199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主題是:"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5、保護藍天碧水。
6、建設美麗的邊疆,愛護我們的家園。
7、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
8、保護環境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
9、環境保護從我身邊做起。
10、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11、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12、破壞環境,就是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13、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減少水土流失。
14、環境與人類共存,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
15、保護水環境,節約水資源。
16、保護戈壁植被,防止沙塵污染,保護大氣環境。
17、環保不分民族,生態沒有國界不要旁觀,請加入行動者的行列今天節約一滴水,留給后人一滴血。
18、沒有地球的健康就沒有人類的健康與自然重建和諧,與地球重修舊好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類是資源。
19、用行動護衛家園,用熱血澆灌地球。
20、把消費限制在生態圈可以承受的范圍內破壞環境,禍及千古,保護環境,功蓋千秋。
21、垃圾回收,保護地球,舉手之勞,參與環保。
22、揀回垃圾分類老傳統,倡導綠色文明新時尚。
23、人類若不能與其他物種共存,便不能與這個星球共存。
24、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村民的責任。
25、你的星球需要你,聯合起來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世界環境日主題)行為規范節約用水
1)節水為榮——隨時關上水龍頭,別讓水白流。
2)監護水源——保護水源就是保護生命
3)一水多用——讓水重復使用
4)阻止滴漏——檢查維修水龍頭
5)慎用清潔劑——盡量用肥皂,減少水污染
6)關心大氣質量——別忘了你時刻都在呼吸
7)隨手關燈——省一度電,少一份污染
8)節用電器——為減緩地球溫暖化出一把力
9)減用空調——降低能源消耗
10)支持綠色照明——人人都用節能燈
11)利用可再生資源—別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
12)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車為榮
保護土地
13)當“自行車英雄”——保護大氣,始于足下
14)減少尾汽排放——開車人的責任
15)用無鉛汽油——開車人的選擇
17)使用再生紙——減少森林砍伐
18)替代賀年卡——減輕地球負擔
19)節糧新時尚——讓節儉變成榮耀
20)控制噪聲污染——讓我們互相監督
21)維護安寧環境——讓我們從自己做起
22)認“環境標志”——選購綠色食品
23)用無氟制品——保護臭氧層
24)選無磷洗衣粉——保護江河湖泊
25)買環保電池——防止汞鎘污染
26)選綠色包裝——減少垃圾災難
27)認綠色食品標志——保障自身健康
28)買無公害食品——維護生態環境
領養樹——做綠林衛士
29)少用一次性制品——節約地球資源
30)自備購物袋——少用塑料袋
31)自備餐盒——減少白色污染
32)少用一次性筷子——別讓森林變木屑
33)舊物巧利用——讓有限的資源延長壽命
34)交流捐贈多余物品——閑置浪費,捐贈光榮
35)回收廢塑料——開發“第二油田”
36)回收廢電池——防止悲劇重演
37)回收廢紙——再造林木資源
38)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綠色肥料
39)回收各種廢棄物——所有的垃圾都能變成資源
40)推動垃圾分類回收——舉手之勞戰勝垃圾公害
41)拒食野生動物——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
42)拒用野生動植物制品——別讓瀕危生命死在你手里
43)不獵捕和飼養野生動物——保護有脆弱的生物鏈
44)制止偷獵和買賣野生動物的行為——行使你神圣的權利
45)做動物的朋友——善待生命,與萬物共存
46)不買珍稀木材用具——別摧毀熱帶雨林
47)植樹護林——與荒漠化抗爭
48)領養樹——做綠林衛士環保的新意生活中:人們生活中常把某種無公害的產品說成是環保產品,許多產品經過環保認證,讓使用者可以分辨。如環保購物袋等。環保的階段性現在人們所說的環保,從階段性來說,都指的第一個階段和最后一個階段,即:它使用的材料、使用后能否回收。但卻很少有人提到中間一個階段。即:生產一種產品的過程。它是否也環保呢?與第一、最后一個階段比,哪一個環節的環保性更重要呢?
就拿“石頭紙”來說,從用材和回收方面來說,它們都環保。那么從“石頭紙”的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等來說,它又產生了多大的污染效果呢?從三方面來說,結果是什么呢?
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