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

- 聯系邦巨 -
廣州邦巨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020-84295856
咨詢郵箱:ben.xiong@youranfp.cn
公司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捷順路9號1棟1411號
漢服韓服之爭,誰偷了誰的歷史?
近日,韓國吃播博主Hamzy在YouTube回復網友評論:“我認為泡菜或者包飯當然是我們國家的食物,因為這個而引起爭論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泡菜的歸屬問題引發了國內網友對Hamzy的憤怒抵制。
事實上,除了“泡菜之爭”,近年有關中韓傳統文化的爭議不斷出現,如由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引起的“中韓端午之爭”、韓國“中醫申遺”事件等。在這些話題的相關報道中,存在著大量無中生有、張冠李戴、模糊概念、具有誤導性的信息,屢次引起紛爭。
中韓兩國網友關于漢服和韓服起源的爭論便是最近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例。
此前,于正發微博稱其旗下某藝人所穿的服裝為“明朝漢服”,并非韓國網友認為的“韓服”,他接著在Instagram發文稱“韓國在明朝時就是中國的屬國!服裝是沿用明朝的!”,將漢服韓服之爭推上了中韓兩國的熱搜。此后,微博博主 七百里加急遞煎餅發布的一篇有關韓服抄襲漢服的博文稱“韓國人偷漢服可能是他們政府帶的頭”,再度引起熱議。
韓國政府是否存在“帶頭偷漢服”的行為?韓國社交網絡上有關“漢服韓服之爭”的輿論如何?漢服和韓服究竟有什么關系?本期核真錄將對此進行核查和梳理。
一、韓國為了賺錢偷我們各個朝代的衣服?
該說法不嚴謹
中韓兩國的歷史和文化問題常常在網上引發很大的爭議,在這類信息的傳播和發酵過程中,一些自媒體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11月15日,微博博主“七百里加急遞煎餅”搬運了豆瓣帖子稱,“韓國最近偷我們各個朝代的漢服,原因可能是為了賺錢…”。在評論區,不少網友對此“義憤填膺”,表達了對韓國的嘲諷。
這則微博所述內容的真實性如何?從傳播路徑上看,該微博截圖了豆瓣“鵝組”的討論帖,而其截圖的“鵝組”帖子又轉載了豆瓣“七組”的討論帖。那么,在最初的貼子中,作者通過對疑似韓國推廣韓服的政府官方機構hackr.official(??????)近期與之前的復原服裝進行對比,證明其近期復原的服裝樣式參考了我國唐代的搗練圖。
從信源上看,這篇帖子最主要的引用內容來自Facebook賬號“??????”(韓服推進中心),作者認為這一機構是“疑似韓國推廣韓服的政府官方機構”。核真錄記者在Facebook上找到了該賬號,賬號簡介中寫道:弘揚五千年歷史的韓服的價值……我們推廣韓服文化。該賬號鏈接到了網站hanbokcenter.kr——韓國工藝設計基金會韓服振興中心。這個網站的業務介紹為:“本中心是文化、體育和旅游部的公立機構。為了恢復傳統文化的中心韓服的獨特性,支持韓服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和趨勢而提高競爭力而成立。”
核真錄記者檢索后發現,韓國工藝設計基金會確為韓國文化、體育和旅游部下屬基金會,并于2019年4月被指定為“公共設計促進機構”。因此,可以推斷Facebook賬號“韓服推進中心”具有明顯的官方性質。
那么,這則微博中列舉了哪些證據,是如何得出“韓國偷漢服”的結論的呢?我們將該篇帖子中的關鍵性事實整理并核實如下。
1
“韓國偷我們各個朝代的漢服”,原因是為了賺錢,可能是他們政府帶的頭。
核查
上述網頁顯示,韓服文化周等活動具有商業性質,目的是以地區為中心,推廣韓服文化政策,帶動基礎產業振興。“賺錢”確實是該機構的目的之一,但并不能被認為是***目的。
2
“這種密集褶子國內外都沒有文物,是國內漢服商家“朝露之城”的自創做法,用了符合現代審美的時裝的風琴褶,裁縫也不需要手工打褶子。上衣從形制到花紋排列毫無韓風,完全是中國的交領。由此推斷,韓國人照搬漢服商家的改良。”
核查
朝露之城全名“朝露之城漢服工作室”,是一家經營超過十年的淘寶網店,主營襦裙,唐風濃郁。與所提及風琴褶相關的商品是售價128元的“風琴褶襯裙”以及“漢服齊胸襦裙襯裙”。這一推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僅憑相似性就下“抄襲”的論斷。
3
“韓國人在用我們的文物文獻給他們的假服裝變遷史背書。從而說明韓服跟某個朝代的漢服接近是正常的,光明正大地抄襲。”
核查
從這些韓服變遷圖可以看出,韓服的形制一直受到中國各朝代服飾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并非是抄襲,稱“韓國人在用我們的文物給他們的服裝變遷史背書”強加了因果,在邏輯上是詭辯的。
這則微博在民族文化爭端這類議題之中具有典型性,它所展示的信息大部分是“事實”,但是強加了推論和因果,從而得出不嚴謹的結論。核真錄記者認為,在關注此類信息時,要尤其注意辨別它的因果邏輯,以避免被誤導和引導情緒。
二、韓服爭議下,
是什么刺痛了韓國人的神經?
核真錄記者搜索了韓網上關于漢服與韓服的爭議,發現在部分中國網友為“韓國偷了漢服”義憤填膺之時,不少韓國網友對中國對韓服的“竊取”行為也表示質疑和憤怒。如在愛奇藝出品的電視劇《少主且慢行》中,表演者穿戴韓服的場面多次出現,且只有扮演仕女角色的演員才穿韓服。這讓韓國網友懷疑該作品的服飾安排是否包含了使韓服作為中國的文化附屬品出現的意圖。
韓國網友的留言中,“東北工程”是一個被頻頻提及的詞,他們擔心“韓服也要被東北工程了”。東北工程是什么?它為什么反復出現在中韓文化爭議的討論中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官網顯示,“東北工程”全稱為“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系列研究工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中心于2002年啟動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項目。該項目歷時5年,主要研究古代中國疆域理論、東北地方史和民族史、古朝鮮、高句麗和渤海史、中朝關系史等,以促進東北邊疆歷史與現狀研究的學科建設和發展、進一步維護東北邊疆地區的穩定。
韓方與中方之間在東北項目上的矛盾產生已久,其沖突點在于對于“高句麗”這一歷史政權的劃屬。“高句麗”是在四世紀時位于現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地區的區域政體。對于“高句麗”該歸于哪國歷史中的討論在中韓學界引發爭議:東北工程中主張“高句麗與當前朝鮮、韓國政權之間沒有必然的關系”,“高句麗屬于中國古代地方民族政權”;而韓方則認為高句麗是朝鮮民族歷史的一部分,即主張高句麗應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不是被當作地方政權來看待。
“韓服東北工程”的提出表示了韓民族對于韓服被中國化的擔憂,他們擔心中國會像搶奪高句麗一樣,將韓服的傳統強歸于中國漢服的分類下。
從SNS到青瓦臺:韓國網民的反擊
對于“韓服屬于中國傳統服飾”論調的擔憂,使得韓國網友在SNS上發起了Korea-hanbok-challenge(韓服挑戰活動),他們在韓服的照片上貼上了“#?????(韓服挑戰)”和“#Korea_hanbok_challenge”等標簽,以此來傳播“韓服是韓國傳統服裝”的信息。
作為回應,中國網民爭辯說,“韓服起源于中國明代服飾”,認為“韓國不應該剽竊中國文化”,并用同樣的標簽回擊。
2020年11月6日,韓國青瓦臺主頁上出現了這樣一條請愿:“請向公眾介紹中國的東北工程,并在中國積極宣傳我國的歷史和文化青瓦臺請愿”。截至11月28日零點,這項請愿獲得了9052名群眾的支持。
文在寅總統上臺后,青瓦臺主頁上設立有“國民溝通平臺”來加強國民和政府間的交流共通。國民可就議題在平臺上請愿,如果在30天內20萬人以上同意某項請愿,就可以在30天內得到長官和首席秘書官在內的政府負責人的正式對于請愿的正式答復。此前,促進韓國墮胎合法化、推進米兔運動等運動在初期都是借由在發起青瓦臺請愿的方式開展起來的。
在該條請愿內容中,請愿者首先表示出對中國人“韓國是中國屬國”,“韓國的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復制品”論調的反對。認為中國在“tiktok”和“youtube”上頻頻將韓國文化當作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介紹的行為包含政治宣傳的意圖,讓他們聯想到中國曾經推行的歪曲高句麗歷史史實的東北工程政策。所以他們請愿政府:第一,將中國的東北工程政策如實告知國民。第二,希望政府積極支持韓國文化和歷史在全世界的傳播。第三,需要政府親自表明立場、抗議中國東北工程政策,以維護韓國傳統文化、糾正錯誤歷史。
這條請愿的同意人數離目標人數差距還很懸殊,但是在韓網上出現的各類文章中,對于該請愿的內容標題是清一色的支持,在社交媒體上也有不少韓國網民為此發聲。可見該文章表達的觀點是受到大部分韓國網民認可的。
不論是東北工程,還是SNS上的轉發活動,抑或是青瓦臺的請愿,其實都能讓我們窺見,中韓兩國的文化爭議背后,可能存在著深刻的歷史、社會和教育差異。
三、韓服演變之路
中韓網友都認為對方要把自己的傳統服飾“占為己有”,那么,漢服和韓服的關系究竟如何?韓服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服飾的影響?又是如何變遷的呢?
核真錄記者在梳理資料和采訪相關專家的基礎上,繪制了韓服受中國影響的變遷圖。
(來源:參考資料4、5、6)
概括來說,韓服在歷史上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從明代之后,走上了個性化發展的道路。
韓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韓國的三國時期(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間,由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個國家占據遼東和朝鮮半島)。從集安高句麗古墓壁畫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服裝樣式為上窄下寬、頭戴帽、腰系帶,這種服裝結構被稱為“二重結構”,受到當時中國北方游牧部落的影響。女性穿著長裙(chima)并用細帶(daenim)綁在腰間,男性則是長袖搭配寬大的長褲。
到了新羅時期,由于與唐朝交往密切,韓服受到了唐代服飾的影響。當時的女性開始穿著襦裙,而男性則穿著倒“T”形長至膝蓋的上衣和寬體褲。
13世紀初,統一的新羅王朝結束,高麗王朝受蒙古帝國的剝削,其服飾受到了元朝服飾的影響。高麗正式的***和平民服裝改為元朝的服裝制度。但這一時期的韓服仍然保留了三國時期的一些特征:短上衣的左邊仍然是封閉的,穿在長褲或長裙外面,長裙被抬高到腰部以上,用長長的腰帶系在胸前,這也是如今長裙的穿著方法。
李氏朝鮮國時期,韓國變成了明朝的附屬國,展開了全方位的漢化,其服飾穿著已經和明朝漢服的服飾穿著基本一樣。清朝取代明朝之后,朝鮮依舊保留了明朝的服裝。
韓服真正開始個性發展是從朝鮮時期中期(明清之交)開始的,女式韓服逐漸向高腰襦裙發展。至此,韓服最終定型并流傳下來。
在韓服的演變過程中,明朝服制對其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影響。流傳至今的韓服大體形成于朝鮮李氏王朝,對應于中國的明朝時期。建立朝鮮的李成桂奉“明”正朔,向明朝稱臣。他將朝鮮納入了明朝的朝貢體系,在文化上推行“華制”。在“一遵華制”的前提下,朝鮮引入明代的服飾制度,希望改進或取代本國的“國俗”。
冕服是中國服制體系內***象征性的禮服。1395年(洪武28年)李成桂“服冕服,親祼酌獻”。此時李成桂的穿著,沿用了明代對高麗王朝所頒賜的冕服。
然而,雖然朝鮮統治者竭力推行“華制”,但由于“國俗”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華制”并不現實。
朝鮮世宗代編寫《五禮》。在《五禮》序中,說“取本朝已行典故,兼取唐、宋舊禮及中朝之制”,表明朝鮮服飾在明朝服飾的基礎上,雜采了“國俗”和唐宋風格。
1644年明亡,賜服斷絕,沒有了正宗的明朝服飾作準繩,朝鮮官方服飾走上了自行演變的道路。冕服大帶變化多次、中單由氅衣代替,綬質改為國俗鄉織。而在常服體系中,英祖10年(1734),將文武官員胸背上所繡的動物進行修改,文官堂上(三品以上)云鶴胸背,堂下白鷴胸背。高宗8年(1871)則規定,文臣堂上雙鶴,堂下單鶴,武官堂上雙虎,堂下單虎。
結語
在本次有關韓服的文化爭議中,首先,韓國官方為賺錢帶頭偷漢服的說法不成立,在事實間強加了推論和因果,起到了煽動情緒的作用。關于韓服和漢服的關系,經文獻查閱和采訪,我們認為,韓服并非獨立發展,它受到傳統儒學的輻射和漢服的巨大影響,韓服所體現的恰是儒學的“禮制”思想。但另一層面,韓服在應用、發展的過程中,也的確進行了某些體現“國俗”的改編。針對二者的關系,很難認定韓服完全就是漢服,或韓服完全是韓國的傳統服飾。
與此次爭論類似,近年來中韓兩國社交網絡上有許多次關于傳統文化的討論、甚至是“罵戰”。核真錄記者認為,對于普通個體來說,或許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甄別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但在參與討論此類事件時,需要盡量警惕部分媒體的煽動和極端情緒的影響。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維護,也需要站在科學認識和理性思考的基礎之上。
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