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

- 聯系邦巨 -
廣州邦巨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020-84295856
咨詢郵箱:ben.xiong@youranfp.cn
公司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捷順路9號1棟1411號
絲綢蘇州2020 | 緙絲傳承人王建江:一心只在經緯間
緙絲,中國古老而獨特的一種傳統織造工藝,不同于刺繡和織錦,用古老的木機,若干竹制梭子和撥子,將五彩的蠶絲線經過“通經斷緯”方法,根據紋樣的輪廓或色彩的變化,采用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織制圖案,使之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耗費工時巨大,以萬縷千絲成其工巧,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這種無法用現代機器所替代的繁復手工藝,在蘇州王氏六代人中延續傳承著。祖上傳下來的8臺織機,在相城區元和御窯社區的王氏緙絲世家工作室中依舊使用著,原汁原味地呈現傳統緙絲織造技藝。
從漢墓的陪葬品、唐人的日用品到明清的皇帝龍袍,緙絲的歷史記載已有兩千多年了。至清代,緙絲業中心已移至蘇杭,蘇州齊門外陸墓、蠡口、黃橋一帶有緙絲村,緙絲村上家家有緙機、戶戶有匠師。1964年出生于陸慕張花村王氏緙絲世家的王建江,從小耳濡目染,受家庭藝術熏陶。
王氏緙絲世家前三代傳人都是清廷匠師,第一代傳人王金定專做宮廷龍袍褂子等緙絲,第二代傳人王新亭曾為慈禧太后緙制八仙慶壽袍和霞帔等,第三代傳人王錦亭的作品《麻姑獻壽圖》于1915年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并獲獎。王建江的祖父王茂仙,解放后受聘于蘇州市刺繡合作社任緙絲技術指導,為搶救保存緙絲古藝、培養新一代接班人作出了很大貢獻。父親王嘉良則被故宮博物院請去修補皇帝的龍袍,王建江跟隨父親參與此項工作,在修補龍袍中采用一些特別的工藝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得到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們肯定。在與父親合作多年,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王建江,漸漸成為王氏緙絲世家的中堅力量。
隨著上世紀80年代父親王嘉良的《三星圖》、寫意精品《金絲猴圖》、跳出傳統舊法的雙面全異緙絲《桃壽圖》等系列作品面世,王建江從中學到不少東西,積淀了文化底蘊,技藝也有了質的提高。
1997年,王建江到王氏緙絲世家工作室工作,和父親合作了不少優秀作品,其中多幅獲獎。2006年和父親王嘉良合作的緙絲龍袍獲得第十三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之后,王建江緙制的《龍袍》、《正龍》等作品分別獲得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博覽會金獎、2010年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賽銀獎……
當首都博物館找遍全國的緙絲能工巧匠,將復制明代萬歷皇帝的“袞服”艱巨重任交給王嘉良緙絲工作室時,作為王氏緙絲世家的第六代傳人王建江,倍感壓力。雖說出土的龍袍原件就存在博物館的庫房里,但由于風化的原因,龍袍原件早已褪色、化成碎片,王建江多次前去考察,從中找到可復制的蛛絲馬跡。
這件以十二團龍為主體的明萬歷黃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龍體為孔雀羽毛緙織,遍體排列織有279個卍字,256個壽字,301只蝙蝠,271個如意。為與原件緙織技法一致,采用平織、結、盤梭、搭梭、字母經等7種織造技巧,共用去彩色絲線6斤,用掉了6000多根孔雀毛,10萬米日本進口的金線,緙帛難度之大,令人嘆為觀止。王建江等5位王氏緙絲藝人花了3年時間才復制成功,再現400多年前袞服的風采。2012年5月,又為首都博物館成功復制清代乾隆緙金十二章龍袍,并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當緙絲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建江與父親都成為代表性傳承人。2010年,王建江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蘇州緙絲保護研究實踐基地,挖掘失傳的技藝,傳承傳播蘇州緙絲織造技巧。
同時,王建江從蘇州文化中汲取靈感,廣交朋友,開拓思路,將蘇州當代書畫家的筆墨用緙絲手法進行再創作,在不同紋理質材上,體現原作神韻,并且與著名的蘇州民間藝人“團扇蔡”合作制成緙絲團扇作品,現代藝術與傳統工藝綜合融為一體。
修舊如舊不拘古,王建江復古創新。緙絲,不再是當年皇宮的特貢品,也作為民間藝術存在于民間,為民所用,延伸至插屏、團扇、包袋、服裝等日常生活用品,甚至嘗試作為金銀珠寶首飾的元素,成為時尚潮物。讓古有“織中之圣”盛名的緙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本月底
王建江老師將攜神秘巨制亮相“絲綢蘇州2020”
想要親臨現場一探究竟嗎?
各具特色的優質品牌
精彩紛呈的秀場活動
7.31-8.02,蘇州國際博覽中心E1館
“絲綢蘇州2020”展會與您不見不散!
專業觀眾預約報名
大眾觀眾預約報名
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