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

- 聯系邦巨 -
廣州邦巨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020-84295856
咨詢郵箱:ben.xiong@youranfp.cn
公司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捷順路9號1棟1411號
外貿訂單消失后,織造大佬“向內”轉身
“優衣庫打個噴嚏我們就得重感冒。”青島雪達集團(下稱雪達)副總經理王顯其最近憂心忡忡,作為優衣庫的國內供應商之一,受海外疫情影響,公司一些訂單被延期甚至取消了,今年一季度訂單同比減少了30%。
在相隔千里的深圳,經營著一家童裝外貿企業的李麗最近也很發愁:“做好的一批意大利訂單被臨時取消了,十幾萬件衣服堆在倉庫里,只能降價甩賣,對接了很多國內服裝企業,都說我們的樣子太簡單,尺碼也不合適。”
疫情帶來的經濟陣痛正在通過貿易從一國傳導到另一國。訂單取消或減少讓一些埋頭生產的紡織外貿企業不得不停下了向外的腳步,開始向內轉身尋找新的市場動力。
疫情之下,站在國際大品牌背后的外貿紡織服裝工廠,一方面轉換賽道轉產防疫物資,一方面帶著自己的品牌紛紛觸網,一躍成為各大電商平臺和直播平臺爭搶的對象,探索了多年的C2M(用戶直連制造)模式加速到來。
丟失的一季度
山東青島的即墨區是中國有名的外貿城,雪達集團便坐落在這里。2019年16億元的總產值中,有80%是出口業務,其中日本為主要市場。
王顯其做了27年外貿,以往一季度平均每個月要飛國外三四次,今年是第一次如此“清閑”。“2月份的國內疫情,對于我們的生產影響并不是很大,因為雪達從紗線進場、織造、染色、印花、刺繡、裁縫整個產業鏈都包括,年前就備了很多物料。主要影響來自3月份全球疫情升級之后,海外訂單的減少。”王顯其說。
日本的優衣庫、島村,丹麥的ONLY等,都是雪達的海外客戶,受疫情影響,很多線下門店關門,品牌商們也紛紛調整了訂單量。“年前優衣庫下的春季訂單,其中中國單、韓國單基本減半了,目前簽的秋季訂單也比往年減少了15%左右,”王顯其說,“好在優衣庫讓我們把前期投入的原材物料匯總給他們,承諾會在后續的訂單中盡量消化這些庫存,不然這部分損失會比較大。”
“現在更頭大的是4月7日到5月6日,日本關店一個月,本來由于東京奧運會,日本的春夏季訂單量下得就比往年要多,4月關店一個月將直接影響明年春夏季訂單的接納量。”王顯其對記者表示,疫情對于紡織行業來說,影響可能會持續整整一年。
壞消息也是在3月份開始陸續傳入寧波斐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斐戈)董事長施云耳中的。創辦于1992年的斐戈集團,開始是做襪子加工的,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迪士尼、阿迪達斯等眾多一線品牌的定點生產(OEM,亦稱代工)和原始設計制造(ODM)企業。
“從我們的出口業務結構上來看,歐盟市場約占50%,美國市場15%,此外還有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等等。一些已經出貨的訂單,付款時間推遲了3~6個月。現在正在做的訂單也推遲了三四個月,還有近四分之一的貨由于季節已過被推遲到了明年。本來3月底4月初下的夏季訂單,減少了50%左右。”施云說,“不僅是訂單量,價格也受到了影響。平均每件成品下滑了5%~10%。”
斐戈作為寧波服裝企業中得到美國服裝和鞋襪協會WRAP(環球服裝生產社會責任組織)認證的企業,即使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2008年,公司的對外加工業務也沒有出現這樣大幅的波動。
而作為奧運會毛巾用品訂單承接企業之一的孚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孚日股份)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雖然東京奧運會推遲了,但其毛巾用品訂單并沒有受到影響,交期正常,目前也正在加緊生產中。”孚日股份銷售部經理戴鵬向《環球》雜志記者介紹,“不過其他市場訂單也受到了疫情影響,比如美國訂單下降了20%~30%,歐洲訂單下降了大約10%。”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2月紡織服裝當月出口額為近15年來最低值,僅50億美元;在去年同比基數低的情況下,降幅依然達到62%,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跌幅(35.1%),創下25年來的歷史紀錄。1~2月累計出口下降近20%,也創下近20年最低值。
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國內,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3月26日發布的第46期通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影響著全球紡織行業:截至3月25日,25%的企業收到了額外的訂單,約50%的企業訂單被延期或取消(取消訂單量達10%),約33%的企業訂單延期或取消超過10%。僅在孟加拉國,截至3月29日17時,就共有1025家工廠報告8.64億件、價值28.1億美元的訂單被取消,影響了約206萬工人就業。
疫情帶來的外貿訂單“停擺”,讓每天起床首先查看各國疫情發展,成為了很多外貿人共同的習慣。
青島服裝生產企業多條服裝生產線上,工人加班加點趕制來自日本優衣庫的批量服裝訂單。新華社發
轉戰防疫物資市場
近期斐戈收到了不少歐美老客戶的訂單,但不是服裝訂單,而是防疫物資。
2月初,在寧波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等的號召下,太平鳥、紅豆股份、斐戈集團等等一大批知名紡織服裝企業紛紛宣布改造生產線生產口罩及防護服。
“2月初剛開始轉產的時候,是手工縫制口罩和防護服,3月15日,兩臺全自動口罩機到位,改造的1000平方米10萬級潔凈車間(即每立方米大于0.5微米的顆粒不超過10萬個)也就位之后,產量才大大提高。”施云介紹,“從2月初至今,集團共生產一次性防護口罩1000萬只,防護隔離服20萬套,其中出口口罩500萬只,防護服15萬套。出口的客戶大多是原來集團的服裝老客戶。”
口罩生產的環境要求必須是10萬級潔凈車間,凈化車間的潔凈度級別越高,潔凈度值(即每立方米大于0.5微米的顆粒含量)越小,造價也越高。與口罩生產行業最接近的紡織服裝產業,由于多數擁有相似的基礎廠房、設備與原料,進行改造后便成為了跨界轉產的主力軍。這些紡織服裝企業充分利用廠房、生產線和工人等多方面優勢,以求最大程度上解決口罩的短缺問題。
2月11日,雪達經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調度后也成為了當地第一批轉產口罩的生產企業。“由于沒有搶購到口罩機,我們生產的口罩都是手工縫制的民用防護口罩。”王顯其說,“公司抽調了100多名技術熟練的工人、8條生產線、4個生產車間用于生產口罩,用縫紉機、粘合機等車間原有設備完成口罩生產的一整套流程。”
剪裁、縫紉、熔噴布、隔離棉……經過十幾道工序,手工縫制的民用防護口罩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雪達從2月中旬到3月中旬,持續生產了150萬只口罩,為青島市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物資保障。“但現在口罩生產線已經停了,畢竟公司的主業還是服裝。”王顯其說。
根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的數據,疫情發生后截至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醫用口罩、醫用N95口罩,全國口罩日產量達到1.16億只。而這其中跨界轉產企業的身影眾多,根據企查查公布的數據,到3月17日,跨界轉產口罩的企業已達到15528家。
無疑,轉產防疫物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貿訂單下跌帶來的市場沖擊,但隨著這個賽道變得越來越擁擠,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熔噴布作為口罩最核心的材料,在剛剛過去的兩個月內價格猛漲。
“價格漲得太快了”,施云說,“2月份我們生產第一批口罩的時候熔噴布才6萬多元一噸,第二批漲到12萬元一噸,現在都漲到50多萬元了。無紡布原本8000元一噸,上個禮拜還是2萬元一噸,現在也漲到18萬元一噸了。”
“不僅如此,現在如果不催著發貨,熔噴布訂單會遲遲收不到貨。2月20日我們訂了5噸熔噴布,那時候還是20萬元一噸,到現在為止只拿到1噸布。”就在接受采訪的前一天,施云還去了熔噴布生產工廠協商發貨。
“這些原材料一天一個價,根本沒法預測,現在很多企業已經不敢接單了。因為跟海外客戶簽單的時候已經把價格約定好了,而且對方也付了定金,再這么漲下去一些訂單都要虧損了。”即便這樣,施云也決定把手上的口罩訂單完成,并按約定價格交付。“都是合作了多年的老客戶,有些都超過25年了,信譽是不能丟的。不過做完手上這批口罩訂單也要暫停一段時間了,但生產線會一直保留,等市場冷靜下來再說吧。”
部分中小紡織服裝外貿企業負責人則向記者表示,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生產前期投入大,具有一定轉產難度,小企業難以承擔風險。
2月12日,在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的大型紡織企業即發集團有限公司,工人在車間內制作口罩。新華社發,梁孝鵬攝
牽手電商開啟C2M時代
三腳架、明肌燈、麥克風……不論錘子科技的網紅創始人羅永浩在抖音平臺的直播首秀成功與否,屬于制造業工廠的新零售時代或許真的來了。
外貿寒冬,工廠電商卻迎來了春天。
3月25日當天,拼多多首頁上線寧波優品館,眾多制造業企業第一次通過直播方式與消費者零距離交流。
每隔1個小時左右,寧波服裝品牌羅蒙旗艦店的老板娘就會發出一波紅包,之前售價129元的牛仔褲,當天售價89元,并可使用一個10元優惠券。老板娘說,讓利是為了讓大家關注到這個品牌。
近日,拼多多圍繞穩外貿、擴內需、促消費,與青島、寧波簽訂了戰略合作,為不少外貿企業提供了新思路:轉戰電商平臺,促進外貿轉內銷。
拼多多副總裁涌泉表示,平臺將圍繞企業的智能化生產、數字化營銷以及人才培育實施一系列創新舉措,并重點幫扶一批外向型企業轉戰并開拓內需市場。
雪達便是在4月入駐拼多多平臺的。“外貿工廠大多是生產型企業,缺乏營銷人才和國內銷售的渠道資源,電商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們的不足。”王顯其說。
疫情期間,雪達集團通過線上平臺、直播平臺,開啟C2M模式,打通與顧客的連接,旗下NICI童裝等多個品牌通過推出微信線上會員專場、微信秒殺、小程序分銷、不同區域輪流直播等形式,讓半數暫停營業門店實現增收,日均總零售額約20萬元。
當疫情逼迫外貿企業轉型線上,互聯網與大牌代工廠正在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實際上,從中美經貿摩擦開始,孚日股份就開始不斷調整內外貿比例,積極開展線上合作。”戴鵬說,“C2M將廠家與消費者直連,通過電商銷售大數據,我們可以做反向的市場調研,了解各區域的銷售特點,顧客年齡層、購買偏好等信息,從而指導生產。”
但是,要向C2M轉型,對于習慣了加工貿易的大牌工廠來說卻并不簡單。比如電商對制造商資源難以整合、工廠對于柔性供應鏈較難優化等等。
“外貿單比較簡單,核心在生產和品質,而C2M鏈條更長,要結合市場、銷售和庫存來改良生產方案。而且外貿不形成庫存,回款也比較快,因此,前些年工廠靠做‘外貿大單’日子過得很是滋潤。那時候大多數外貿企業都沒什么轉型C2M的動力。”戴鵬分析。
但消費者在變化,追求個性化消費表達,即使沒有疫情,外貿大單也正在逐漸減少,“小單快返”成為紡織服裝外貿行業趨勢,柔性化生產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2月初,斐戈集團等一大批紡織服裝企業紛紛宣布改造生產線生產口罩及防護服,成為跨界轉產的主力軍。斐戈集團供圖
“以前一個訂單幾萬、十幾萬件都很正常,現在,一款衣服只做十幾件或者幾十件。這就要求我們對生產線做柔性化改造。面料、工序、設備參數每天都要根據生產的款式、件數來改變。”2006年斐戈就開始嘗試培育自主品牌FIOCCO,天天盯著消費端數據讓施云較早認識到了柔性生產的必要性。
柔性生產,簡單來說就是一條生產線上能制造出滿足不同需求的產品。為實現這一目標,近年來斐戈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呂永桂博士團隊合作不斷投入研發,試圖轉型打造屬于自己的服裝數字化智能系統。“一般的工廠流水線都是單軌的,設備運行之后就只能生產一個款,而我們新開發的生產線,是雙軌的,生產過程中可以轉換軌道,在大單和小單之間自由轉換。”施云介紹,目前公司也在加快研發步伐,預計“云裳谷數字化智能制造項目”下半年便可以投產。
不論是轉產防疫物資,還是牽手電商擴大內銷,疫情不僅帶來了危機,也給傳統紡織服裝外貿企業帶來了轉機,它們從未像此刻一樣渴望撕去“代工”的標簽,渴望通過互聯網從幕后走到臺前,用柔性生產的方式直接與消費者對話。
來源:《環球》雜志
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