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

- 聯系邦巨 -
廣州邦巨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咨詢熱線:020-84295856
咨詢郵箱:ben.xiong@youranfp.cn
公司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捷順路9號1棟1411號
H&M每年燒12噸新衣,快時尚環保生產只能說說而已
丹麥電視臺調查指出,著名時尚品牌H&M每年焚燒十幾噸滯銷衣物,后者辯稱此舉是出于“安全”考慮。這家近年來自稱致力于“環保可持續生產”的著名服裝品牌引發輿論質疑。
以快時尚而非耐用品質為追求的服裝品牌H&M日前引發諸多歐洲媒體關注。這家總部位于瑞典的服裝巨頭被發現2013年以來在丹麥焚燒了60噸滯銷衣物,平均每年12噸。
H&M多年來就被指責在服裝生產過程中使用化學品和污染物,日前爆出“焚衣門”更是火上澆油。丹麥電視節目“X計劃”今年6月開始的調查揭露了這一事實,記者證實,60噸衣物都是通過Kara Noveren垃圾處理公司焚毀。該節目在丹麥引起軒然大波。
丹麥調查記者拍攝到貼著價格標簽就被焚燒的嶄新牛仔褲。
11月1日,法國媒體《費加羅》引述了丹麥報道。“X計劃”特別指出,1580公斤、約3萬條嶄新的兒童和女裝牛仔還貼著價格標簽就被焚燒。
安全不達標?
面對指控和質疑,H&M辯稱焚毀的是“有缺陷”的產品。公司在給媒體的公關聲明中指出:“被焚燒的產品只是因為不符合我們安全規定。這些產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出售或回收,系根據公司安全條例被自動銷毀。”
面對H&M完美的解釋,記者進行了第二次調查,這次是以勘測被焚衣物的化學成分含量為目的。專家對四條褲子進行了廣泛化學品檢測,揭發了H&M的謊言:被發往垃圾廠焚燒的產品沒有任何危險物質超標。對這次調查,H&M回復稱記者的測試“沒有對所有服裝進行測試,尤其沒有檢測受鉛污染嚴重的部分產品。”
H&M創立者佩爾森的一次美國之旅,激發了他開設一家以低廉價格提供時尚女裝服飾店的創意。1982年,佩爾森的兒子接位,H&M定位更加潮流時尚,迎合年輕人的追求。90年代后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乃至奧地利都迎來了H&M 的分店。1998年,H&M在時尚之都巴黎的分店開業。
相關新聞催化了公眾多年來對H&M在環保方面的質疑。丹麥都靈設計學院教授Else Skjold表示:“在業界眼中,H&M的做法是非常虛偽的”,吹噓自己實施“可持續生產”,實際上無甚作為。
2013年起,飽受壓力的H&M在全球發起“可持續時尚”,用舊衣服生產系列產品。公司官方網站宣稱,回收的舊衣物得到100%利用:或者再做成衣服,或者再造成纖維,連再生產造成的粉末也會被壓縮處理成紙板。最后,實在沒有辦法再利用的破舊衣衫將被燃燒處理,轉化為新能源。
惡性循環
然而,“實際情況很復雜”Skjold承認,“H&M展現了人類社會——自然環境這個大問題的一部分,但也提供了部分解決措施”。追求快時尚的服裝公司在可持續生產方面轉型困難,H&M已經屬于該領域的先驅,它在丹麥發起的可持續生產運動影響巨大。
Skjold教授認為根源在于過度生產。在當今的消費社會,人們習慣于“買買買”的生活方式,追求新鮮產品、并且即用即棄。以市場為導向的快時尚服裝公司舊貨未銷就要跟隨潮流生產新貨,很容易就陷入庫存過多的泥潭。這個惡性循環難以解決。
H&M曾經掀起“以舊換新”活動,一度因此成為“快時尚”業界良心代表。
“X計劃”給消費社會發出警告,揭示正在運行的系統“功能失調”。說到底,H&M只是一個顯像癥狀。
服裝業: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
法國發展銀行(Caisse des Dép?ts)旗下媒體Novethic今年7月報道,全球每年制造1500億件成衣,服裝業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被H&M、Zara和瑪莎(Marks & Spencer)等快時尚服裝品牌廣泛使用的廉價原材料——粘膠,其生產過程對環境污染嚴重,已經在上述品牌的主要產地——亞洲導致環境和生態破壞。
“快時尚”源自20世紀的歐洲,英國《衛報》為其創造了新詞“McFashion”,前綴Mc取自McDonald’s--像麥當勞一樣賤賣時尚。快時尚最大的優勢是平民貴族化--普通人以低廉價格就可以享受最新款的服飾。但因為同樣的原因也導致弊端:消費者的新鮮感需要頻率更快的新貨補給,勢必帶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快時尚并不創造時尚,而是對時尚有快速反應,因此快時尚品牌每年在版權上的花銷或罰款高達幾千萬歐元。
我們有時將其稱為“未來的纖維”,粘膠如今已經成為棉毛等天然纖維、滌綸/腈綸等化學纖維的“環保”替代材料。粘膠(viscose,按不同性能分為人造棉、人造毛和人造絲)雖然源自植物纖維,但需要化學品和污染物將其改造。2017年夏天,“市場變革基金會”(The Change Markets Foundation)發布的報告提供了H&M、Zara和瑪莎在粘膠原料上的采購情況。
粘膠工廠污水不經處理就排入大自然,該現象目前在亞洲尤為嚴重。
調查人員探訪了位于中國大陸、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十家工廠,這些工廠為上述服裝公司提供粘膠纖維原料。每個廠區都發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對當地居民健康的損害:未經處理就被排放的污水、空氣污染,工人和當地居民健康惡化——癌癥病患率增加、出生缺陷、皮膚病等。
當地居民因為上述原因,不敢飲用井水。他們眼睜睜看著河流變成黑色,不能再去游泳。魚兒大量死亡,漁民生計堪憂。河水中二氧化硫、高揮發性和易燃溶劑含量比正常標準高三倍。
政治無作為
“粘膠生產廠商本身有巨大責任,但很明顯,服裝廠商向他們施加巨大的壓力,要求他們降低成本、加速生產”,“市場變革基金會”經理Natasha Hurley解釋說,“正是這些服裝廠商自己制造的壓力導致了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不可持續的矛盾局面”。
粘膠的雛形是人造絲,1884年由法國科學家Hilaire de Chardonnet發明。
被媒體問及時,大多數時裝品牌都表示并沒有具體的關于粘膠的管理政策,但他們對此均表現出積極態度。H&M方面稱對此深表關注,集團正在與外部顧問合作評估供應鏈。瑪莎發言人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Zara則表示將在年底前確認“最信賴”粘膠供應商名單。
“市場變革基金會”認為服裝廠商對粘膠生產廠商施加了巨大壓力,然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十余個粘膠工廠控制了70%的產量。
來源:歐洲時報內參 歐洲時報記者:李婧詝
原創質感面料選邦巨
咨詢即獲免費設計開發方案
18927502276
18927502276
ben.xiong@youranfp.cn